Background image

LnData 如何為客戶打造數據解方:產品長專訪 [TWiDS]

LnData 如何為客戶打造數據解方:產品長專訪 [TWiDS]

Jake目前擔任LnData麟數據科技的產品長,需要了解市場與需求,負責數據產品的研發與設計。從剛進入 LnData,主要著力於行銷廣告方面的各種數據解決方案;直到目前公司也因應市場需求,新增碳盤查、產品碳足跡數據收集與計算的領域。本篇將從他在不同產業中的經驗出發,分享他如何帶領團隊設計不同的數據產品,協助企業用數據解決各式問題。

原文連結:Taiwanese in Data Science | Medium

LnData 是什麼樣的公司?

LnData 是台灣的數據顧問公司,提供企業從數據收集、清理、分析、管理、應用等各種服務與相關解決方案。產品方面以數據中台為核心,包含數據串接、源數據管理、data pipleline 、數據湖等底層技術,延伸到兩大領域產品:第一部分鎖定在行銷領域,強調以數據驅動行銷:包含CDP(顧客數據平台)、KOC聯盟行銷管理工具、數據市集等;第二部分則是ESG的領域,鎖定製造業等傳產為主,提供碳盤查驗到申報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關於我們

LnData產品長Jake接受TWiDS專訪LnData產品長Jake接受TWiDS專訪

第三方數據公司如何解決客戶問題

LnData 作為一個數據顧問公司,接觸的客戶橫跨不同產業,從零售、金融、FMCG都有。而不同產業、甚至每家公司的狀況、痛點與數據的成熟度都不同。

因此 LnData 在輔導不同公司時,要先充分了解客戶想解決的問題或想達成的目標為何,並回過頭來協助客戶檢視與盤點數據現狀,包含有哪些數據應收集還未收、是否存在資料斷點、數據品質等。同時要考量各家公司的數據能力,甚至主動去幫客戶思考可以如何利用數據來解決商業問題,或是進一步優化營運、增加營收等。

數據市集與數據交易

Jake 分享到,數據市集目前普遍還是應用在行銷跟廣告領域,通常是將各種可識別與進行廣告追蹤的受眾資料(可能來自商業媒體、電信、發票等數據),加上各種標籤,透過第三方的數據平台,讓廣告主進行採購並對消費者直接進行廣告投放,以達到精準行銷的效果。

舉例來說,某服飾品牌雖然擁有自己的會員資料,知道消費者曾經或喜歡購買哪些衣服,但透過數據市集,他們或許可以找出這些人當中誰可能也對美妝品有興趣、誰可能造訪過旅遊相關網站、誰可能購買過競品的衣服等,以設計更細、個人化的行銷策略。

廣告主可透過數據市集購買第三方數據,進行更精準的廣告投放或其他分析應用廣告主可透過數據市集購買第三方數據,進行更精準的廣告投放或其他分析應用

若更進到一對一的數據交易模式,則情況又不太一樣,因為不同於數據市集單純是以金錢購買數據,數據交易包含兩家企業透過數據交換的方式,讓兩組資料進行比對與分析,得到全新的Insight或是商業應用的可能。由於此時往往涉及更敏感的商業機敏資料,因此如何讓交易雙方企業安心、確保過程中數據不會外洩,便需要透過如Data clean room(數據無塵室)的技術,在雙方不提交原始數據的狀態下,依然能進行數據的合併與分析,最終僅取得分析或去識別化後的數據結果,同時確保合規、信任跟安全。

Jake舉例:百貨公司擁有很多消費者與交易資料;而停車場則擁有車牌辨識的資料,因此是否有辦法藉由雙方資料比對,找出開特定車型、車款的消費者,就是非常有趣的應用。

用數據描繪出完整的消費者輪廓

品牌可以透過廣告聯播網等廣告投放數據,追蹤與分析廣告的曝光與點擊,來更了解自己的消費者,進而達到更好的再行銷或是優化廣告投放策略。

不過,光從廣告數據可獲得的資訊仍有限,因此當品牌想更了解自己的消費者樣貌時,LnData會建議結合外部的第三方數據來豐富品牌的第一方數據,包含從數據市集取得的標籤,了解消費者是否曾經到過特定地區、瀏覽過特定網站內容,或是在特定通路購買過特定商品等等,以此來全方位地掌握消費者輪廓,進而做分眾行銷、再行銷運用等等,甚至提供個人化的行銷體驗。

延伸閱讀:什麼是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數據

LnData的產品開發與管理

在不同的產品開發上,LnData會依據不同產品的定位、目標,設定階段性的範疇與開發順序。Jake分享一部分會放在實驗性質及加強基本能力的功能,用於提前因應未來趨勢,或是做為額外加分項目強化客戶信任,例如Data clean room這類關於數據交換、保護的技術。

另外則是市場即需、公司的主力開發產品,例如CDP社群聯盟行銷等工具。因需要直接面對市場與客戶需求,所以要求時時跟上市場趨勢,包含了解客戶想法、觀察競品,以及主動在與客戶互動過程中發現可行的機會點,加入產品開發或更新的功能當中,並透過敏捷管理的方式,以確保產品的迭代能走在市場最前面。

大數據開發的架構與技術

為了處理海量數據,LnData會透過自己的Hadoop集群去建置資料庫存放這些大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包含廣告、網站、app等數據的log資料。

Jake認為Hadoop可以有效幫助數據團隊儲存、管理與調取數據,不過相對的也需要花費不少成本維運。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新的開源或雲端解決方案可使用(如GCP BigQuery),不妨視企業所擁有的人才與資源,考慮混合使用不同的框架和雲端服務,以滿足大數據處理的需求,並在效能與成本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在數據隱私這塊,LnData以SaaS模式提供服務,此時的廣告數據都是去識別且不含機敏資料,因此較沒有隱私疑慮。而當客戶想要建立自己的第一方數據,LnData也會配合協助將數據獨立,建置在客戶的地端或使私有雲等私域上。

雲端化與資料安全、去識別化都是重要數據趨勢雲端化與資料安全、去識別化都是重要數據趨勢

數據的新機會與挑戰

1. Cookieless時代與資安意識:LnData的應應之道

隨著Apple隱私政策調整、Google 禁用第三方cookie,對於整個廣告數據產業帶來極大的衝擊。因應這樣的生態海嘯,LnData建議品牌盡可能地從各種渠道收集第一方數據,包含 LINE OA、 品牌會員、問卷等等,並將這些資料整合起來;而在聯播網上,LnData則是參與The Trade Desk 的UID2.0生態,作為替代cookie的廣告追蹤方案,讓數據在去識別化的情況下,依然可在公網上進行比對與使用。

Jake也分享實際案例與經驗:以保險業與信用卡發卡機構等金融產業為例,由於保險和信用卡交易等資料相對敏感,這些客戶對於資料的隱私性及安全性也會更加小心且有更多限制。此時便需要與客戶溝通,如何去識別化敏感信息,例如遮罩或加密卡號、將個人機敏資料進行轉換並無法反向復原,又或是用統計的方式針對群體進行分析,避免回推到任何個人資料。

在涉及消費者機敏資料時,如何確保數據安全與隱私格外重要在涉及消費者機敏資料時,如何確保數據安全與隱私格外重要

2. 不可擋的趨勢:MarTech x LLM

談到AI與LLM在MarTech領域的可能性,Jake表示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除了能幫助行銷人員更快地產出文案、圖片等等,也能讓非技術相關人員,獨立且更輕鬆地取用數據並產出結果。

在這方面,LnData 本來就會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幫助品牌分析、分群與貼標受眾(例如透過CDP對每個消費者進行個人化行銷),或將自然語言相關技術應用在品牌社群聲量與公關危機預警。未來也會嘗試更進一步將LLM技術融入到既有的產品功能裡面,降低產品使用門檻並擴大數據應用可能。

3. 數據新戰場:ESG與碳盤查

在行銷領域服務不同客戶的過程中,LnData同時也注意到了企業在碳盤查、碳排放數據計算上面,隨著法規要求,而有越來越大的需求。因此回到數據本身,LnData仍是協助客戶收集在生產製程、設備、員工差旅等等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整合與治理,確保數據的準確度與品質,最後透過碳盤查係數的換算出實際碳排放量,幫助企業進行查驗與認證。

LnData 以數據中台數據架構讓企業碳數據收集與管理更加容易LnData 以數據中台數據架構讓企業碳數據收集與管理更加容易

對 Jake 來說,雖然領域不同,但基本邏輯是一樣的,因此在產品設計時不是打掉重練,而是將原先數據中台的管理思維,接到不同的數據管線上,配合不同的產業、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使用者進行校正與調整。

數據職涯分享

跨產業經驗到跨組織生態

Jake最早踏入職場是從資策會開始,當時接觸的領域以IoT、工業4.0為主,不過也是圍繞在數據相關。到後來進入LnData,雖然跳到了行銷廣告、 MarTech領域,但本質上依然是在做數據,因此對他來說並不是切跑道,而是吸收不同產業知識,探索數據的不同切角。

Jake分享了在資策會的經驗,指出資策會作為一個研究單位,雖然處在技術前沿,但產出可能較不即時及商業化,也不太需要顧時程及金錢成本。但到了LnData這樣的新創公司,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不停跟市場賽跑,兼顧技術研發和商用產品化,反而是更大的挑戰。

數據產品的開發與設計

而組織的定位也影響到了開發的模式。除了一般產業常用的瀑布式開發 (Waterfall)模式外,還有近年來興起、尤其在軟體業中盛行的敏捷開發(Agile)模式,Jake 也分享他對兩者的經驗與看法。他認為即使採用敏捷開發,也可以多多了解與借鏡Waterfall中的概念,除了能夠截長補短讓敏捷開發過程更全面、避免遺漏,也能讓初入職場或初次接觸敏捷的組員更無痛適應這樣的開發模式。

此外,在做大數據產品開發時,往往前期的建立很花時間,尤其在面對時程和資源的限制時,需要謹慎、聰明、靈活地進行架構設計與任務優先排序;至於在做客製化產品或導入時,則重點還是回到客戶的需求與現況。

LnData 總是仔細聆聽客戶需求 (台智雲加速器活動現場照)LnData 總是仔細聆聽客戶需求 (台智雲加速器活動現場照)

客戶溝通到團隊溝通

Jake強調,必須先實際了解客戶面臨的情況,才能真正幫他們解決問題。因此在看客戶需求時,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與客戶的溝通上––此時除了透過業務帶回需求外,Jake 盡量親自面對面與客戶討論,讓溝通更有效率與精準。

而在將客戶痛點帶回團隊時,如何有效讓工程師理解並解決客戶痛點?工程師畢竟不是實際面對第一線問題的人員,在做產品協調時,必須讓他們真實了解到客戶的真實需求。例如想開發一個簡單的登入功能,不是直接跟團隊說「要做一個登入」,最好是讓團隊完整了解與客戶溝通的脈絡與實務上的情況,才能讓團隊更願意執行,也能設計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功能。

有效的溝通是產品設計與開發的關鍵,不論對外或對內有效的溝通是產品設計與開發的關鍵,不論對外或對內

數據工程師與產品開發的必備技能

Jake覺得以工程師來講,最重要的是去理解每個東西背後的運作原理,能幫助在轉換不同的框架或是技術或是語言的時候更加輕鬆;而在開發與設計產品時,需要的是更全面的思維而不是單點的設計,思考整體的產品或技術的面貌,以幫助自己更有架構與系統性地完成設計與開發。

產業知識的重要性

而觀眾與讀者們也好奇,LnData的數據分析團隊需要什麼能力來為客戶提供答案。Jake也補充分享,他認為數據分析師需了解客戶產業領域的相關知識,以幫助在面對客戶時,能更好地溝通並理解客戶的問題,同時回到面對數據時,能夠知道該如何對雜亂的原始數據進行數據的清理、處理與分析,確保取得正確且符合客戶需求的結果。

當然,這點對於開發團隊也是一樣。例如製造業不同製程的機台數據該如何收集、不同廣告數據來源定義與廣告購買邏輯等,都不是光靠團隊盲人摸象就能做好產品。最後,他也強調從客戶的需求中學習,比如他在協助半導體產業時,就是不斷從客戶的反饋和需求來建立數據平臺,也應用到未來其他產品的開發上。

職涯軌跡:從工程師到帶領開發團隊

自我調適:自己來到放手給團隊

Jake從IC到管理職的轉換過程中,最難適應說選擇要將事情自己動手,或是交給團隊下屬。Jake表示要學習抽離只看單一問題解決的快慢,將目光放到整個團隊運行與產品開發,將任務放給不同人來做,以實現整體最大效率;同時在設計產品技術架構時,即使心中已有未來藍圖,也應該多聆聽與嘗試團隊提出的不同想法,跳脫自己的盲點,並為當下、為團隊找出更好的答案。

如何引領團隊成長

Jake 也分享如何幫助組員學習成長,從開發單一功能到能做到框架設計。他會盡可能讓組員從開始就參與整體的設計過程,避免一開就給設計好的東西,即使只是一個很小的功能,也會讓組員自己在大框架下可觸及的範圍,把功能的脈絡設計出來。等到組員成長到Senior的時候,再進入到框架的選擇與架構設計,同時這時候也會更注重於「丟問題」,而不是丟任務。

數據職涯的學習心法

Junior 到 Senior 該著重的學習面

Jake 覺得不管是 Junior 還是 Senior ,都必須持續關注與學習工作有關的各種技術、框架、語言、應用案例等。並且慢慢地從單點的開發、跟著做,成長到能夠通盤考慮整體產品的設計、獨立思考。

Jake 也補充建議,從 Junior 開始的時候,不要預設自己的職涯規劃,然後挑選自己只想學特定的技術,因為當經歷過一段職涯後,回頭看會發現這些技術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經驗與養分,所以不妨多嘗試不同的技術或工作。

數據工程師不必預設自己的職涯規劃,可盡量擁抱學習不同技術數據工程師不必預設自己的職涯規劃,可盡量擁抱學習不同技術

身為產品長的自我學習

Jake認為在資訊攝取上,還是要確保自己廣泛獲取各種最新的技術趨勢,但是在深度上可以自己去評估與篩選,挑選對於自己當下或未來工作最相關的部分深度挖掘。例如以他自己來說,區塊鏈相關技術他只會大概瀏覽看過;而如果是AI或是LLM相關的,則會花時間深入研究,以掌握有哪些可用的技術或資源,並在實際進入產品研發時,跟據選擇的技術加深研究。

跟許多通勤族或開車族一樣,Jake覺得Podcast是個不錯的資訊管道,在上下班途中也許花個0.5~1小時左右的時間,就可以了解一個新的東西。Jake 也分享他自己常聽的Podcast,包含一些廣泛的產業動態方面可以聽數位時代;而想了解市場的深度分析與技術內容,他則是推薦曼報

持續努力讓數據產品化,讓數據價值被看見

最後,除了持續研究技術以外,Jake未來也將目標放在如何實現將技術商業化、將數據產品化。即使近年來在大數據、AI經濟蓬勃發展下有改善,但是他認為相較國外,台灣目前對於數據可應用範圍的的認知仍普遍不足,數據的價值也被低估,因此希望未來可以透過推出符合台灣市場需求,且可落地使用的全方位數據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存數據、通數據、用數據」,讓台灣市場可以看見數據的價值。

想發揮組織數據資產最大價值?立即連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