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父親節要到了,這幾招數據行銷策略你試過了嗎?

父親節要到了,這幾招數據行銷策略你試過了嗎?

父親節快到啦!各家今年如何摩拳擦掌衝高業績,又有哪些不一樣的招式與策略可以幫助品牌脫穎而出,並且在當前到未來市場上佔據先機呢?讓我們從數據面來切入,觀察父親節市場趨勢與受眾特性,並分享幾招我們精選的數據-行銷撇步!

父親節的數據行銷術!!父親節的數據行銷術!!

數據洞察

父親節 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

根據Google Trends近一個月的搜尋數據顯示,父親節關鍵字的搜尋量在七月初開始上升,其中又以台中、台南、新北的網友搜尋熱度最高;而相關搜尋中最熱門的則是蛋糕、禮物、餐廳與活動。

而根據社群數據來看,我們往前拉長時間範圍,可看到第一波聲量高潮在於六月中的另外一個父親節,也是國際上較多國家採用的父親節——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2023年在6/18),接著到六月底前聲量恢復平靜。大部分品牌則是在7/7那個周末後開始投入相關操作與醞釀,並從7月中後整體討論聲量開始顯著提升。

至於相關討論方面,與搜尋數據顯示的趨勢一致,同樣也是蛋糕與餐廳較為熱門,其中蛋糕以星巴克是最多人選擇的品牌,口味方面則是咖啡與巧克力最熱門;餐廳部分種類多元,但以牛排為討論主流;送禮選項還是以家電最為熱門,尤其是按摩椅、刮鬍刀等,酒類部分威士忌也是熱門選項。其他則是體驗性質的父親節禮物,尤其不少搭配暑假議題,主打親子/帶爸爸出去玩、住飯店等旅遊活動。從下面文字雲中也可看到大家愛用的行銷字詞:

哪些是男性會有興趣的話題

根據LnData電信大數據分析,爸爸族群們對於名牌精品、手機遊戲、時尚(包含韓流、日流)、房地產、教育、股票投資等都有高度關注。其他還包含各種遊戲、居家/家電、運動、汽車、旅游感興趣(歡迎聯繫我們取得完整資料)。

即使父親節將近,還是可以考慮加碼一些相關的社群內容操作,在父親節前到檔期後的持續銷售間,針對男性消費者感興趣的話題設計內容與文案。不過,應該要注意不要過度影響既有的安排,或是不妨等到下一次檔期再設計新的方向,這邊就請自行斟酌參考。

常用社群媒體

根據Data Reportal盤點各平台數據,台灣男性最多人用的是Facebook、YouTube與Instagram;如果以比例上來看則是Twitter、LinkedIn、TikTok比較多男性使用。

把握檔期期間不容小覷的男性消費力

根據資策會調查,男性在電商購節等檔期期間更願意購買商品,消費金額往往比女性還高,加上許多男性消費者平常消費力一般,因次趁檔期期間透過廣告等行銷方式曝光,反而更容易吸引到男性消費者掏錢消費一波。

男性消費心理學

1. 動機形成迅速果斷且較自信

(研究顯示多數情況)男性的個性特點是具有較強理智性、自信性。他們傾向控制自己的情緒,權衡各種利弊因素。有的男性則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尊心。這些個性特點也直接影響他們在購買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因此,即使是處在比較複雜的情況下,動機形成要比女性果斷迅速,並能立即迅速作出決策導致購買行為。特別是許多男性不願“斤斤計較”,選購商品也多只問大概情況,對某些細節不太在意,也不喜歡花較多的時間去比較、挑選,即使買到稍有毛病的商品,只要無關大局,也不去計較。

2. 購買動機具有被動性

就普遍意義講男性消費者不如女性消費者經常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因此,購買活動遠遠不如女性頻繁,購買動機也通常較被動。男性的購買動機的形成往往是由於外界因素影響,如家裡人的囑咐、工作上需要、同事朋友委托等等,動機的主動性、靈活性都比較差。許多男性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會先記好要購買的商品品名、樣式、規格、預算等,如果商品符合他們的要求,則採取購買行動,反之亦然。這樣的特性也使得須要用更多時間鋪陳、並且理性的方式說服消費者購買。

3. 購買動機感情色彩比較淡薄

男性消費者在購買活動中心境的變化不如女性強烈、較少聯想,也因此受感情、共感影響較少。所以,當動機形成後,穩定性較好,其購買行為也比較有規律,且較少反悔退貨。當然,在現代多樣化的社會中,傳統研究理論越來越難放諸四海適用,視消費者真實情況與場景而定。

男生喜歡什麼促銷方式?

根據資策會調查,消費者普遍最有感前五名促銷手法與優惠,分別是免運(58%)、折價券(36%)、購物金(32%)、行動/電子支付優惠(30%)與卡友優惠(28%)。觀察不同族群,免運對於女性(61%)的吸引力明顯高於男性(55%),另外,育兒族群更愛卡友優惠(31%)、無育兒族群更愛折價券(38%)。而除了優惠外的促銷活動,消費者最愛贈品(39%),其他依序為抽獎(26%)、會員點數/分級累積考量(26%)、解任務(25%)與集點(21%)。觀察不同族群偏好,男性偏愛抽獎,女性更愛點數與任務,年齡偏好可發現18~45歲更喜歡解任務、36~65歲更喜歡集點。

檔期倒數到檔期後,還能做什麼?

行銷人員的使命(負荷)就是不斷位品牌與消費者新增價值,在行銷活動、主題、媒體規畫都決定好的空餘,還是有許多數據驅動行銷策略可以納入採用,以為當前甚至未來的業績產生正向影響。

透過第三方數據鎖定客群

最快速直接、不需要其他準備與導入期的方法,就是品牌可以透過各種第三方數據——也就是來自品牌外不特定第三方的數據 — — 以此來鎖定不同的精準客群。第三方數據的類型有很多種,包含能呈現消費與交易行為的發票數據、能呈現從地理人口(Demographic)到瀏覽行為等多元維度的電信數據,或是透過各種網頁用戶瀏覽數據的垂直(商業)媒體數據等。行銷人員能針對品牌需求篩選與定義要鎖定的目標受眾,並精準地投放廣告。

品牌可透過第三方數據找出特定的爸爸族群品牌可透過第三方數據找出特定的爸爸族群

舉例來說,品牌可以針對男性精品,尋找過去一段時間內曾經消費過同類產品的消費者的發票數據,並對他們投放廣告;或是透過電信數據尋出特定年齡、已婚且有小孩的男性,並搭配不同的興趣維度找出可能對品牌有興趣的目標「爸爸」們。

經營會員並提供無縫體驗

如果你原本就有在做品牌的會員經營與管理,非常好!沒有做的話,我們仍然高度建議可以將其納入你的行銷長期戰略當中。但不論有或沒有,確保你提供消費者足夠多的全通路管道,尤其是品牌原生的官網、app等等,並讓消費者在隨時隨地、用他們喜歡的媒介與品牌進行互動、瀏覽商品、加入購物車、下單;而品牌也要能一直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與喜好的推薦內容。

透過提供忠誠度計畫、累積點數等等吸引消費者持續消費,但如果這些優惠不能很好的跨渠道使用,對於消費者來說反而是很不好的體驗。而最重要得是,在這過程中品牌可以持續累積可觀的數據,並可以透過會員系統以及CRM 發揮更多價值:例如你可以分析消費者最愛用的渠道是什麼、他都被什麼類型的優惠吸引、他的消費頻率與金額是多少?

收集零方數據

沒有什麼比收集零方數據更直接高價值的數據了。所謂的零方數據是指客戶有意並主動與品牌分享的數據,其中可以包括偏好中心數據、購買意圖、個人背景以及個人希望品牌如何識別他。零方數據需要顧客對品牌足夠的信任才願意提供,但是,一旦能掌握它行銷人員就可以不必透過龐雜的數據處理、分析與猜測,便能直接獲得許多答案!如果顧客真的喜歡並重視你的品牌,他們將願意並有意地分享他們的意圖。再來,若將其與第一方數據(CRM、電子報點擊、網頁瀏覽行為等)結合,便可以更深入洞察,進而更好地打造一對一行銷策略及個人化體驗,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零方數據的優勢是精準且直接——畢竟直接來自顧客;同時收集方便且低成本,因為通常不需要付額外的成本給廣告公司或市調機構;加上在顧客知情同意使用的情況下,可以確保隱私與合規

品牌可運用零方數據與第一方數據結合,打造個人化體驗品牌可運用零方數據與第一方數據結合,打造個人化體驗

收集零方數據的方式有很多,包含透過電子報、簡訊、app、官網、社群貼文、通訊聊天軟體(LINE OA、Facebook粉專訊息、Instagram小盒子等),以聊天機器人或是問卷的方式收集即可。當然,在對的時機點邀請、提供適當的誘因(如點數紅利、優惠券等)、簡化與優化填答流程都能幫助更好地收集。

UTM 流量追蹤

我們都知道行銷的成效追蹤有多重要,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透過UTM的方式來管理與進行網站或App的流量追蹤。UTM 是 Urchin Tracking Module 的縮寫,是一種追蹤網站流量的輔助機制。它是在原本的網址中加入適當的參數,以方便在 Google Analytics 後台分析不同流量來源的相關數據。

隨著GA4的更新,許多行銷人員可能認為GA4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如果你也是的話,不妨開始考慮使用其他替代方案,或自行收集這些數據。例如透過Semrush、LnData的Ln{SITE}等,能夠更客製化的針對不同頁面的的流量、用戶點擊按鈕等行為收集各種數據,甚至可以將使用者的廣告點擊、app、甚至社群上的行為打通串連。而使用我們方案或是自行收集數據的最大好處是,這些數據都可以收集到品牌的第一方數據庫

線下數據也能收集嗎?

隨著實體復甦,消費者還是很愛在線下實體逛與選購商品。這些進店的消費者其實就像是線上進入官網的消費者一樣,是很值得進行數據收集與追蹤的對象。舉例來說,你可以透過名為Beacon的機台——這種技術可以透過wifi、藍芽等訊號收集行動裝置的資料,進而進行資料比對與分析,並且追蹤這些消費者進店後的行為

透過區域設定,可以做到分區、分櫃位的細緻分析,行銷人員能看到那些區域的人流與駐足量,或是觀察到經過卻未進店的人群輪廓等。更進階的玩法,還可以搭配AI攝影人臉辨識,更明確的知道什麼樣的人進店、看了或試用了哪些產品。再來只要將線下數據與線上數據打通,便能在後續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推播他們今天進來看過的產品。如果他們剛好是你的會員,你也可以把這些數據收集到會員資料庫中,更加了解你的顧客。

品牌可透過AI攝影機的方式辨識顧客的店內行為品牌可透過AI攝影機的方式辨識顧客的店內行為

RFM是最基本的,有別的方法嗎?

你有聽過「RFM」嗎?RFM 模型是一種用來「衡量會員價值」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們希望透過剛剛提到的會員經營與CRM能取得的重要洞察與應用方式之一。RFM 模型是顧客關係管理中將客戶價值分群的其中一個模型。 其重點在顧客資料庫中的 3 個要素指標:最近一次消費(Recency)、消費頻率(Frequency)及消費金額(Monetary),這 3 項指標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對應為 R、F、M,所以就稱之為「RFM模型」。

舉例來說,航空公司與飯店業者可以透過顧客最近一次的消費時間、消費頻率與金額給予不同的權重與分群,並設計不同的行銷策略。向是對於過往消費金額與頻率高,但上次消費已有一段時間的顧客,可以提供專屬的方案推薦與優惠,刺激他回頭消費;或是最近剛消費且金額高,但消費頻率不高的顧客,則當作重點發展經營關係的客群。當然,你可以再搭配更多指標或數據進一步優化;或是嘗試不同的模型,如NES模型。

別忽略社群的影響力

不過,雖然RFM模型非常經典與常用,但是它不見得能完全反應當前複雜且跨渠道的消費者行為與顧客關係。因為消費者並不只是會消費而已,還有許多與品牌互動的方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透過社群。

許多消費者雖然不見得真的那麼常購買,或是購買金額夠高,但是他們卻願意主動的分享品牌相關資訊,或是在消費後會開心高調的分享炫耀、甚至使用後認真分享開箱心得。當中很多人的社群影響力往往不容小覷,同時當他們的朋友看到他們的分享與推薦,會比起網紅或明星代言業配的商品更加信任這些內容。

消費者更相信朋友或其他消費者的真實經驗消費者更相信朋友或其他消費者的真實經驗

「KOL 不一定是消費者,而 KOC 百分百是產品消費者」。KOC 在使用後真實分享心得感受,因此他們的推薦對消費者而言可信度相當高,對購買意願的影響力比 KOL 高出許多,加上KOC的成本遠低於KOL,相對的平均轉換成效與ROI也會更好。而透過Social CRM的管理機制,在原先的CRM上加上消費者的社群行為與影響力等指數,可把分享與聯盟行銷納入原本忠誠度累積點數的一環。

透過納入KOC聯盟行銷管理,與消費者建立雙贏關係透過納入KOC聯盟行銷管理,與消費者建立雙贏關係

Chat / Conversational Commerce對話式商務

看完上面很心動吧!那具體來說可以怎麼操作呢?這邊我們想要介紹另一個概念「對話式行銷」。簡單來說,你可以透過對話式商務取得更多互動與轉單,例如用Messenger、Line等消費者愛用的通訊軟體簡化購買行為,進而促使購買。此外也可以搭配聊天機器人,精心設計不同腳本,讓消費者通過聊天來獲得個性化的產品推薦、化妝技巧和購物建議。此外,對話式商務也是解決顧客問題與售後服務的良好渠道——同時如上所述,也是收集零方數據的好工具。

用對話式商務簡化消費流程促進轉換用對話式商務簡化消費流程促進轉換

市面上有許多Chatbot服務商可以選擇,例如Super8、Gosky、Zeals等…族繁不及備載,如果你有相關需求,我們很樂意推薦我們信任的合作夥伴。

不是賣完就沒事! 聆聽顧客聲音與照顧感受

良好的客戶服務是能否留下消費者的重要關鍵,確保消費者在開始挑選商品到消費後的使用都獲得良好的體驗。提供你的消費者他們要的(不只產品)、消除資訊不對等,提高顧客對品牌的信任。除此之外,這也是與顧客建立雙向互動的良好機會。當消費者主動尋求你時,盡可能滿足他的需求,提供良好的體驗,可有效提高忠誠度、甚至促進更多轉換;反之,則可能成為消費者的推力。

建立良好的資訊查詢、客服機制與體驗——現在許多工具可以在節省大量人力的同時,做到自動化且即時的回覆,甚至還能收集這些數據!此外,建立開放式社群(例如Facebook社團、LINE、Discord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可讓消費者可以更真實的評論與互動;而品牌也可以透過關鍵字或社群監測等方式,在有負面聲量出現時即時應對。

送禮推薦指南

送禮市場依然是這類檔期的重點項目,因此在行銷與廣告文案上,能否打動受禮者的共鳴與需求也非常重要。例如發布送禮推薦清單等內容、提供不同的精美包裝、外地送運到府服務、更方便的電子票券類、附帶驚喜等等。簡單來說,就是讓消費者可以更方便的送禮、收禮,同時又能感受到滿滿的心意與附加價值。品牌也不妨推出買一送一或成套促銷等方案,鼓勵送禮人也買一份給自己或更多人。

廣告追蹤,你做對了嗎?

如何全面檢視不同廣告版位的成效,並做出即時的管理與優化呢?行銷人員可以透過「廣告監測」的方式做到。廣告監測與廣告成效分析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過往品牌往往是透過廣告商提供的數據衡量成效,除了可看的維度較少之外,往往也很難獲得最即時的數據。

而廣告監測則是透過第三方的協助,即時性地了解所所有廣告版位的曝光與點擊等成效,並且能以相同的規則與標準檢視不同平台的成效,對於投放預算較大、範圍較廣的品牌來說更加方便有效。此外,能夠更細緻地判斷是否有異常的流量或是過高的重複曝光,藉此爭取到更合理的預算分配。透過精準的廣告數據分析,可以幫助行銷人員更好地去優化投放與出價策略。

如何判斷廣告真實「有效」?

那你可能會好奇,消費者在看過我的廣告後,真的會因為我的廣告而提高對品牌的認識、好感度、考慮度嗎?有時候只看一波廣告的成效與轉換,其實很難判斷這個問題,如果是成本較高的影音型/電視廣告,或是在預算與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也很難透過A/B Testing來分析廣告素材的優劣。

行銷人員可以思考透過新的方式來進行分析。例如透過消費者調查區分有印象看過廣告與沒印象看過廣告兩組對照,看看在品牌知名度、好感度、考慮度等指標是否有幫助提升;更好的方式是透過資料庫比對,確認該名受訪者是否「真的」有點擊或曝光過該廣告,以此獲得更精確的結果。(因為有時候消費者可能會出現看過卻忘記、沒看過卻誤以為自己看過的情況)

藉由區分消費者是否看過廣告且有認知,評估廣告真實成效(歡迎聯繫了解)藉由區分消費者是否看過廣告且有認知,評估廣告真實成效(歡迎聯繫了解)

總之還是個人化

不過,即使我們這麼努力去分析男性的消費習性,都比不上你真實的去了解每一個顧客的興趣、喜好與輪廓。沒有人規定男性不能使用小紅書、沒有人說男性就不會對美妝產品感興趣、沒有人說男性就比較喜歡透過某個通路購買產品,因此品牌的最終目標還是針對每個消費者不同的喜好,給予個人化的行銷推薦與體驗

異業結盟與數據合作

除了上述這些以外,品牌在父親節議題上打團隊戰——異業結盟合作的方式還有很多。例如汽車品牌想要找已婚、有小孩的男性客群的話,可以與親子類、母嬰類、旅遊類等平台網站合作,透過平台的用戶數據與瀏覽行為,找出可能對特定車款、車型有需求或興趣的受眾,並對他們進行精準廣告投放。或是透過聯名的方式進行雙向合作,例如男性精品可與遊戲IP合作推出限量商品、遊戲內道具等等,吸引資深玩家、大朋友(Kidults)商機。

品牌可以透過與特定網站合作,找出精準的爸爸受眾品牌可以透過與特定網站合作,找出精準的爸爸受眾

品牌可以透過第三方數據、或是第二方數據交換,搭配數據無塵室(Data clean room)的方式合作,確保資料安全與用戶隱私。

這些進階玩法讓你準備到下次:WEB3與元宇宙

男性消費者對於遊戲與WEB3、科技的興趣普遍還是高於女性,因此品牌不妨可嘗試跨領域的合作吸引男性消費者的目光,開始擁抱WEB3,以吸引年輕富有的男性科技人才消費者的目光。例如品牌可以推出獨特的NFT或限量版產品,並透過賦能的方式給予更多專屬權利;一些大型集團甚至開始接受加密貨幣支付,提供更多支付選擇和便利性;更多的可能是在元宇宙內與一些知名IP合作,並且打造去中心化的社群。

WEB3與元宇宙級可能改變未來數位圈生態WEB3與元宇宙級可能改變未來數位圈生態

結語:持續收集、滾動調整、穩定優化

當然,我們都不希望每次行銷都像放煙火一樣,可能這次放的盛大漂亮,但下次如何跟這次卻沒太大關係。在嘗試上述各種行銷策略與方式中,盡可能收集並打通所有消費者觸點的數據,藉此打造OMO的全通路行銷策略。而這些數據終將成為品牌最重要的數據資產,成為比父親節業績更棒的禮物!